」 Photo Credit: Reuters / 達志影像 柬埔寨人對中國有複雜的情感,中國帶來金錢與工作機會,但現在卻面臨中資停擺後所帶來的後續效應。
「後榮迷」泛指張國榮逝世後才追隨他的粉絲,數量從90後至00後都相當可觀,時至今日粉絲群體仍日益擴大,毅然成為一種新的「歌迷文化」。「我哭了好幾場,哈哈⋯⋯」回想起當年,葉芸伊語帶輕鬆,卻難免失落神情。
每年張國榮的生辰忌日,來自世界各地的粉絲總會凝聚在香港,以鮮花、研討會、影像等形式追憶張國榮。2003年9月,香港尚未入冬,大家卻感覺寒風刺骨。2003年4月1日,張國榮就像《阿飛正傳》敘述的獨白般,寫下生命終結篇:「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,它只能夠一直的飛呀飛呀, 飛累了就在風裡面睡覺,這種鳥一輩子只能下地一次,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時候。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洛楓曾統計,張國榮逝世後所造成的迴響,遠超香港同期逝世明星(如羅文、梅艷芳),其規模僅李小龍可以媲美。2016年4月1日,後榮迷馬浩翔將自己放置在文華東方酒店外圍,感受大家用鮮花、文字等方式緬懷張國榮,他以「很熱鬧」來形容這場追憶
說實在,台灣因政治因素被排除在世界衛生組織(WHO)之外,防疫卻還能做的如此到位,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政府面對問題應設法變通來尋找解方,而不是雙手一攤表示無解。這就是人類語言的基本困境。
Photo Credit: 大寫出版 大腦存儲這些資訊的方式是神經元之間的連接,大腦在存儲時可能進一步簡化了這些資訊,但它們的訊息量仍然遠遠大於我們語言所能表達的訊息量。人類語言中有大量含混和歧義的表述,像「今天騎車子差點滑倒,幸虧我一把把把把住了」。黑猩猩可以學會很多概念,譬如「我」「吃」和「香蕉」等,但無論實驗人員如何訓練黑猩猩,它們都無法組合出「我要吃香蕉」這樣的句子。(4)默知識非常個人化。
這些知識由於無法記錄,所以無法傳播和積累,更無法被集中。他的結論是:我們的語言受限,因而我們的世界受限。
獲得默知識必須有反饋回路(騎自行車摔了跤就是姿勢錯了,不摔跤就是姿勢對了)。甚至可以精確計算出車把的轉彎半徑應該和速度的平方成反比。默知識和明知識主要有以下四點區別: (1)默知識無法用語言和文字描述,因此不容易傳播,無法記錄和積累,只能靠師傅帶徒弟。許多複雜事物和行為只能用簡化了的概念和邏輯表達。
世界上大概沒有一個人學騎自行車是看手冊學會的,事實上也沒有這樣的學習手冊。我們大腦接收的環境訊息量有多大?一棵樹、一塊石頭、一條狗都包含幾十MB(百萬位元組)甚至幾十GB(千百萬位元組)的數據,我們的感覺接收神經元雖然大大簡化了這些資訊,但它們向大腦傳導的訊息量仍然非常大,表1.1是各個感覺器官每秒鐘能向大腦傳遞的訊息量例如,我們會想「上一次辦到了,這次也辦到了。這世上其實沒有缺乏成長意願的人,但一旦缺乏自信的話,成長就無從談起了。
雖然是老生常談,但這項條件是一切的出發點,是不可或缺的條件。雖然我們沒有辦法讓所有事情都隨心所欲發展,但只要經常思考這一點,有時也能將局勢轉往對自己有利的方向進展。
是否能保持積極的心態,取決於「本人的想法」,而非「狀況或環境」。單憑個人的力量努力完成一件事並非不可能,只是會很辛苦。
4. 學習創造良性循環 促進成長的第四個出發點是「學習創造良性循環」。所以在可以創造良性循環時應該多費點心,盡可能為自己打造出有利的條件。他們或許認為,「我只要表現出悲觀的態度,周圍的人就會設法安慰我,或是幫我解決問題,雖然覺得這樣或許不太好,但就是無法戒掉這習慣」。一言以蔽之,這種人就是「燙手山芋」或「溫室花朵」。但在到達這樣的境界之前,我們必需「果斷地降低門檻」。雖然這些人會說自己內心深知這是不好的習慣,但就是無法控制。
文:赤羽雄二(Yuji Akaba) 想要成長,至少要滿足七個重要的條件。更為明智的做法是去思考能有效催生出良性循環的方法,並盡可能地創造出對自己有利的大趨勢,這樣就能讓事情的進展變得更加順利。
所有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的,同一件事可以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待,也能從消極的角度去看待,而樂觀的人只是經常用樂觀的眼光看待事物而已。我認為,應該先從堅信「只要願意努力或許自己也能成長」這一點做起,並將把它言語化。
因此,即便是毫無根據的自信也無妨。我不認為一個人可以不付出任何努力就獲得「奇蹟」般的成長,也不認為人可以平白無故地成長。
只要稍微有想試試看的心情,那麼你就已經站在成長的出發點上了。這樣的人會招致周圍的反感,但自身卻渾然不覺。只要能有這樣的想法,就能開始投身於某件事當中。」 這便是人的思維的運作機制。
5. 不過度悲觀 有些人很容易產生悲觀的想法。既然每一次都辦得到,那麼這次肯定也沒問題。
2. 能夠為成長付出一定的努力 想要成長,就必須為其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。最不可思議的是,如果我們有意識地降低目標門檻並不斷累積微小的成功經驗,在不知不覺間就會產生「只要願意努力或許自己也能成長」的想法。
不管別人說什麼,他們在接收後會馬上往負面的方向想,自己在內心生悶氣,一旦事態發展不如己願就馬上輕言放棄,這是非常可惜的事。「努力」這項行為最辛苦的過程在於獲得成果之前的期間。
汽車在發動時也需要動力,如果是手排車,就必須先打一檔,再接著逐漸換檔。很多人之所以缺乏成長意願,很多時候是出於「沒有自信」「極度畏懼不擅長的事物」「輸給自卑感」「無法擺脫惡性循環」等理由。如果一個人不管做什麼,打從一開始就四處碰壁,那肯定會心灰意冷。不過努力可以分為「持續性的努力」和「非持續性的努力」。
3. 建立「只要願意努力或許自己也能成長」的自信 抱持「只要願意努力或許自己也能成長」這樣的自信和想法非常重要。或許有很多人會認為「太簡單的目標有意義嗎?」然而,就成長的法則來看,無論是多麼簡單的目標,持之以恆地實踐是有其必要的。
就這點來看,在所有為成長所付出的努力中,「剛起步的努力至為關鍵」。只要說出口了,自己便會漸漸開始產生這樣的想法,而只要開始投身於其中,身邊的人也會漸漸開始對你產生期待。
隨著自信心的提升,我們可以試著挑戰稍高的目標,甚至可以挑戰對自己而言難度較高的目標。不需想得過於困難,只要有「毫無根據的自信」就足夠了。